近年来,以“黑客篡改成绩”为幌子的网络诈骗案件在学生群体中频发,诈骗手段不断翻新,严重威胁学生及家庭的财产安全。结合多起案例及反诈专家分析,此类骗局的核心逻辑与防范要点如下:
一、诈骗常见手法与陷阱
1. 虚假承诺与伪造技术
骗子通过社交平台发布“可修改成绩”的广告,利用发送短信或伪造成绩截图,声称能通过“黑客技术”入侵教务系统或考试平台,诱导学生支付“定金”或“服务费”。部分案例中,骗子甚至制作虚假的成绩查询页面,骗取信任后卷款消失。
2. 利用学生心理弱点
3. 信息泄露与后续诈骗
部分骗局以“查分链接”为诱饵,诱导学生点击钓鱼网站,窃取个人信息(如学号、身份证号)后,进一步实施精准诈骗或盗刷银行卡。
二、真实案例揭示风险
1. 技术入侵反遭处罚
有学生通过非法手段入侵教务系统修改成绩(如东莞理工学院周某某案例),虽短期未被发现,但最终仍因系统审计记录暴露而受留校察看处分,甚至面临刑事责任。
法律后果:根据《刑法》第286条,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篡改数据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。
2. 家长成间接受害者
广州一家长因轻信培训机构老师“内部改分”的谎言,支付26万元“协调费”,最终发现成绩未被修改且对方失联。类似案例中,骗子常利用家长对教育流程的不熟悉实施诈骗。
三、为何“改分骗局”难以实现?
1. 技术屏障
正规考试系统(如高考、高校教务系统)采用内网阅卷与多重加密,外部入侵几乎不可能。即使部分学校系统存在漏洞,操作痕迹也会被日志记录,事后易被追查。
2. 犯罪成本与收益失衡
具备入侵能力的技术人员多已转向合法高薪职业(如网络安全工程师),而诈骗分子通常缺乏技术实力,仅靠话术行骗。
四、学生群体如何防范?
1. 强化认知,拒绝侥幸心理
2. 提高信息甄别能力
3. 主动寻求正规帮助
五、社会与学校的反诈责任
新型网络诈骗正以更隐蔽的形式渗透学生群体,唯有提高法律意识、技术素养与心理防线,才能有效规避风险。任何涉及“改分”“保过”的承诺均属骗局,切勿因一时焦虑踏入陷阱。